有什麼人士不適宜接受疫苗注射?
- 授乳母親及孕婦
- 有感冒、發燒等症狀
-
血小板過低、血友病、有其他血凝固問題或正在服食抗凝固劑人士
- 授乳母親及孕婦
- 有感冒、發燒等症狀
-
血小板過低、血友病、有其他血凝固問題或正在服食抗凝固劑人士
- 乙型肝炎疫苗引發的副作用很輕微,只有少數人會有如注射部位疼痛、低燒、噁心、頭暈、肌肉和關節疼痛。
- 一般都可以得到保護,但也建議定期(約每五年)檢查一次。
- 香港政府自1988年起已全面為所有出生嬰兒接種能提供保障的疫苗,95%以上的嬰兒可避免感染。患者在計劃懷孕時可先徵詢醫生意見。
-
有些患者不用接受治療就可懷孕,但有些病情較嚴重的,有機會要先接受一個為期48周的免疫調節劑注射療程。此外,患者也可選用口服藥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都是孕婦可服用的較安全藥物。但無論如何,也應由醫生評估病情再決定。而帶菌者的嬰孩都應於出生12小時內額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所有藥物均為處方藥物,患者需由醫生指導下用藥。
乙型肝炎是可以預防的,但香港大概十個人當中仍然有一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如果沒有定期檢查或適當的治療,每四個乙型肝炎帶菌者中,有一個會死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導致的肝癌或肝衰竭。
乙型肝炎帶菌者可以正常上學、工作或從事日常活動。很多人對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徑有誤解,因此導致歧視。 乙肝不會通過以下途徑感染: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發炎。潛伏於身體的乙型肝炎,可隨時發作,患者郤可以在不知不覺間,直至出現肝硬化及肝癌等嚴重併發症,才處理已太遲,患者大都沒有任何微狀,若不是驗血根本不知道已受到感染。 乙肝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
***同檯進食和身體接觸,如擁抱、握手等都不會傳染乙型肝炎。
一般人士應及早驗血,這是檢測體內是否有乙肝病毒的途徑,尤其是有家族肝癌或肝硬化病史的人,只要在受感染前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共二或三針),就可預防感染。平常也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其他人的血液,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傳染機會。
乙肝帶毒者應定期抽血檢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足夠的休息,以提升身體的低抗力應付病毒的影響,患者不應飲酒,避免酒精對肝臟「傷上加傷。」
因為没有明顯的病徵,所以容易被忽視,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帶菌者,所以接受乙型肝炎驗血檢查是唯一的途徑。而一般的每年身體檢查並不包括乙型肝炎驗血檢查,因此需主動要求醫生做一次下列血液檢查: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若血液測試結果為:
乙型肝炎的潛伏期約為45至180日。感染乙型肝炎的初期可以是没有任何症狀,就算其肝功能驗血檢查結果也可能顯示正常。
直至出現較明顯的病徵如腹痛、黃膽、胃腸不適、食慾不振、倦怠、全身無力、噁心、嘔吐、右上腹部疼痛、褐色尿等,病情可能已很嚴重,現有的治療方式可能也不太有效。
母嬰感染
血液感染
性交感染
乙型肝炎疫苗共有三次,於注射第一針後的第1及第6個月再接受注射,疫苗須於六個月內準時完成,完成後一般都可以受到一生的保障,但仍建議每十年再作檢查並接種加強針。高危人士則應於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之5年後再接種加強針,所指的高危人士包括:
乙型肝炎暫時未有藥物可以根治,但適當的治療可減少發生肝癌或肝衰竭。治療藥物分別為用於免疫療程的針劑和用於抗病毒治療的口服藥物兩種。而香港醫院使用的五種藥物均已被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註冊為安全治療的藥物,針劑包括「普通干擾素」及「長效干擾素」;口服藥物則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亞德福韋」(adefovir dipivoxil)及「恩替卡韋」(entecavir)。干擾素副作用較多,如肌肉痛、脫髮、腹瀉、噁心等,病人容易自行減少藥量甚至停止用藥,也有部分患者對干擾素沒有反應而有機會出現復發。口服藥物的副作用雖較干擾素少,可是長期服用有機會出現耐藥性,或會對腎臟造成損害,醫生會按病人的病情而用處方。除以上醫院正使用的藥物外,還有其他較新的針劑如干擾素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peginterferon alfa-2a)及口服藥物替比夫定(telbivudine),副作用可能較少,如有需要可向醫生查詢。
日常護肝之道